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就医指南>>健康宣教
【健康教育】母乳喂养 自然的生命馈赠
作者:黔南州医院医务科    来源: 黔南州人民医院 发布日期:2025-08-27 09:12:09 浏览次数:  文章字号:   

在人类繁衍的漫长历程中,母乳喂养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它不仅是维系婴儿生命的天然纽带,更是保障母婴健康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。在当下社会,重新认识母乳喂养的科学价值,不仅是对生命本能的尊重,更是提升人口素质、减轻公共卫生负担的理性选择。

科学奥秘


  母乳被誉为“液体黄金”,其复杂而精妙的构成,决定了它是任何人工配方奶粉都无法精准复制的。这种天然食物的神奇之处,既体现在静态的营养配比上,更蕴含于其随需求而变的动态成分之中。
  母乳中的三大营养素——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,形成了完美适配婴儿需求的黄金配比。其中,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,相比牛奶中占主导的酪蛋白,更易被婴儿娇嫩的胃肠道消化吸收。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如DHA等,这些成分以微小的脂肪球形式存在,配合母乳中特有的脂肪酶,能让婴儿高效获取能量,同时促进神经系统发育。碳水化合物则以乳糖为主,不仅能提供能量,还能促进肠道内有益菌(如双歧杆菌)的生长,抑制有害菌繁殖。
  尤为珍贵的是,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。免疫球蛋白(如分泌型lgA)能在婴儿肠道表面形成保护屏障,阻止病毒、细菌入侵;乳铁蛋白可竞争性地结合铁元素,剥夺病原体的营养来源,同时调节婴儿自身的免疫功能;溶菌酶能直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,增强肠道抗菌能力。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婴儿的“第一道免疫防线”,其协同作用机制是任何配方奶粉都难以模拟的。


  初乳(产后1~7天) 分泌量少,但营养密度极高。蛋白质含量是成熟乳的约3倍。免疫球蛋白(尤其是分泌型lgA)浓度高,能在婴儿肠道内形成保护膜,可有效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。此外,初乳中丰富的锌、铜等矿物质,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。


  过渡乳(产后8~14天) 奶量逐渐增加,脂肪含量大幅上升,以满足婴儿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。免疫活性物质虽有所下降,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。


  成熟乳(产后15天以后) 成分趋于稳定,但其营养成分会随婴儿月龄增长持续微调。例如,6个月后乳糖含量可能略有下降,脂肪比例适当提高,以适应婴儿活动量增加带来的更多能量消耗。


  母乳最神奇的功能之一,是帮助婴儿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。母乳中的低聚糖是肠道益生菌(如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)的“专属养料”,能促进其定植,形成稳定的肠道微生态。这种健康的菌群环境不仅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,还能降低日后过敏、哮喘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

  母乳中的DHA和ARA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组成成分,能促进神经细胞突触形成,提升认知能力,促进视力发育。研究表明,母乳喂养的婴儿在1岁时的智力评分比配方奶喂养婴儿平均高出3~5分,这种优势在学龄期仍可能持续存在。

健康益处


  母乳喂养带来的健康红利,如同投入健康银行的“原始资本”,会对婴儿和母亲产生深远的影响。这种双向受益的健康模式,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精妙设计。

  对婴儿的益处 第一,为婴儿构建多层次的疾病防护网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,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婴儿,呼吸道感染、中耳炎、腹泻的发病率均下降,这得益于母乳中持续提供的免疫活性物质,在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前6个月,形成有效的“被动免疫”保护。第二,降低远期慢性疾病发生风险。数据显示,非母乳喂养的婴儿,日后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。这是因为母乳中的瘦素、胃饥饿素等激素能调节婴儿食欲,避免过度喂养,而配方奶中的较高蛋白质含量可能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,会增加肥胖发生概率。此外,母乳喂养还能降低儿童白血病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。

 对母亲的益处 第一,促进产后恢复。从短期来看,婴儿的吸吮动作能刺激母亲垂体分泌催产素,促进子宫收缩,减少产后出血,帮助子宫在产后4~6周内恢复至孕前大小。同时,在母乳喂养过程中,母亲每天额外消耗约500千卡能量,有助于产后体重快速恢复,降低产后肥胖发生风险。第二,显著的长期健康保护。研究表明,每增加12个月的母乳喂养时间,母亲患乳腺癌的风险下降4.3%,患卵巢癌的风险下降3%。这可能与母乳喂养抑制排卵、减少雌激素暴露有关。此外,母乳喂养还能降低母亲日后患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的概率,这种保护作用在有多次母乳喂养经历的女性中更为明显。

   

 

 

文章源于国家卫健委主管《健康报》 订阅号

编辑:杨娟  审核:何 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5年8月27日

责任编辑: